心房颤动是心房电活动紊乱的心律失常,病因有基础疾病、年龄增长、长期过量饮酒等,症状包括心悸等典型表现及无症状情况,分类含阵发性等,危害是卒中风险增加和加重心衰,诊断主要靠心电图,治疗有节律控制、心率控制、抗凝治疗,老年、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女性特殊阶段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属于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可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不协调。
二、病因
1.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是房颤的常见诱因,这些疾病可损伤心肌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引发房颤。
2.其他相关因素:年龄增长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房颤发生率逐渐升高;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可能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三、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表现,感觉心脏跳动紊乱、不规则;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2.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存在血栓栓塞等潜在风险,需通过检查发现。
四、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通常可自行终止。
2.持续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一般需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才能终止。
3.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对复律治疗的反应较差。
4.永久性房颤:房颤为持续状态,无法恢复窦性心律或恢复后很快复发。
五、危害
1.卒中风险增加: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引发脑栓塞,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加重心力衰竭:房颤导致心室率不规则及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可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进展。
六、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记录短时间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48小时心电情况,有助于捕捉阵发性房颤发作。
七、治疗原则
1.节律控制:尝试通过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等方法恢复窦性心律。
2.心率控制: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室率,维持相对稳定的心率。
3.抗凝治疗:根据CHADS-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决定是否使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预防血栓形成,低卒中风险患者可考虑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更密切监测房颤相关并发症,如定期评估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因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增加,用药需谨慎评估。
2.有基础心脏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等,以降低房颤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3.女性特殊阶段: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房颤发生风险,此阶段需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出现心悸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