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个体面对潜在或现实压力威胁时产生的过度持续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具情绪层面持续担忧紧张等、生理层面躯体症状、行为层面坐立不安等表现,分急性如惊恐障碍和慢性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成因有生物学(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学(人格特质、认知模式)、社会环境(重大事件、长期压力)因素,影响因素涉及年龄(儿童青少年学业等、老年人健康等)、性别(女性发生率略高)、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病史(有家族史等复发概率高)。
一、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个体在面对潜在或现实的压力、威胁情境时产生的一种过度、持续的紧张、不安情绪体验,兼具情绪、生理及行为多方面的表现。
二、焦虑的表现维度
(一)情绪层面
表现为持续的担忧、紧张、恐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事件过度预期,难以放松,常伴随心烦意乱、易激惹等情绪状态。
(二)生理层面
可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肌肉紧张、手抖、出汗、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躯体症状,这与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有关。
(三)行为层面
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踱步、逃避可能引发焦虑的场景或事物等行为表现。
三、焦虑的分类
(一)急性焦虑
如惊恐障碍,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伴有濒死感、失控感等,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缓解,但可反复出现。
(二)慢性焦虑
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典型,表现为对多种生活事件或活动持续的过度担忧,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月或数年,常伴有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症状。
四、焦虑的成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障碍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焦虑障碍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2.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导致焦虑发生,例如血清素功能不足可能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相关。
(二)心理学因素
1.人格特质: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如情绪稳定性差、易敏感多疑等,更易出现焦虑倾向。2.认知模式:消极的认知方式,如过度灾难化解读事件、对自身能力过度怀疑等,会加重焦虑体验,例如总是认为“事情一定会朝最坏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环境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离婚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焦虑发作的诱因。2.长期压力环境: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学习或家庭环境中,个体易累积压力,引发焦虑情绪。
五、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产生焦虑,例如学生因考试压力出现考前焦虑。-老年人:常因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社会角色转变(如退休后社交减少)等引发焦虑。
(二)性别因素
一般而言,女性焦虑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激素变化(如经期、孕期、更年期)以及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等因素相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睡眠不足、过度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可能干扰神经内分泌调节,增加焦虑发生风险。
(四)病史因素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曾有过焦虑或其他精神障碍发作史的个体,焦虑复发或新发的概率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