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方面老年人群更易患,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低;性别上男性略高,绝经后女性风险显著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肥胖、缺乏运动易诱发;病史方面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均会增加房颤发病风险。
一、年龄因素
(一)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心肌细胞逐渐老化,心脏传导系统也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房颤。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75-84岁年龄段房颤患病率进一步升高,而8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可达10%左右。
(二)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房颤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异常等相关,不过总体发病率远低于老年人群。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房颤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房颤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接近男性的发病水平。这可能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激素缺乏后,血管内皮功能、凝血-纤溶系统等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女性超过30g),房颤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二)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而动脉硬化是房颤的潜在危险因素。同时,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可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
(三)肥胖
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这些代谢异常可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进而诱发房颤。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房颤发病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显著增加。
(四)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心脏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血液淤积在心房,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
四、病史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房压力增加,导致左心房肥厚、扩大,心房肌纤维化,从而引发房颤。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1-2倍。
2.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容易诱发房颤。尤其是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房内血液淤积,心房压力增高,促进心房重构,是房颤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约50%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
4.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进而诱发房颤。
(二)其他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约10%-2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发生房颤。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心脏的神经和心肌组织,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