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的心血管疾病,基础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超一定时间致心肌坏死,剧烈运动等可诱发,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等部位剧烈持久胸痛等,非典型表现如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诊断靠心电图特征改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治疗需恢复心肌灌注、处理并发症、二级预防,老年人表现不典型并发症风险高,女性症状易漏误诊,有基础病史者风险高需控基础病。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发生坏死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基础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持续缺血缺氧超过一定时间(通常≥20-30分钟),引发心肌坏死。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血压波动过大等也可能诱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从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被血栓等阻塞后,相应心肌区域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无法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进而逐渐坏死。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及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同时可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濒死感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
(二)非典型表现
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易被误诊;女性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如表现为牙痛、颈部紧缩感等;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需格外警惕。
四、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不同导联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定位梗死的冠状动脉区域。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这些标志物在发病后一定时间内升高,可反映心肌坏死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恢复心肌血液灌注
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常用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等,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
(二)处理并发症
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维持心脏功能及内环境稳定。
(三)二级预防
在病情稳定后,需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运动,规律服药等,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因此需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二)女性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易被漏诊或误诊,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三)有基础病史者
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治疗,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