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患心脑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长期不合理膳食致血脂异常、缺乏运动致代谢减慢脂肪堆积及吸烟饮酒损伤血管内皮等有关,代谢性因素中糖尿病致血管损伤、肥胖致代谢紊乱,遗传因素含家族早发心脑血管病遗传史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血管及长期精神压力致神经内分泌激活等,年轻人应重视健康管理,保持均衡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并加强高危因素监测干预以降低发病几率。
一、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不合理膳食: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高糖食物,会致使血脂异常。例如,高胆固醇饮食可使血液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这些脂质易在血管内皮下沉积,逐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破裂时,会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据相关研究显示,长期高油高脂饮食人群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饮食均衡人群显著升高。
2.缺乏运动:运动少会使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堆积,体重增加。体重超标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血脂、血糖代谢,使得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缺乏运动的年轻人相比经常运动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约30%。
3.吸烟饮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二、代谢性因素
1.糖尿病:年轻人若患有糖尿病且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多元醇通路等,破坏血管正常结构和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例如,高血糖环境下,葡萄糖会非酶糖化蛋白质,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得血栓调节蛋白等合成减少,抗凝作用减弱,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梗死。
2.肥胖:肥胖属于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胖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进而导致血脂、血糖代谢紊乱。肥胖相关的炎症反应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三、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遗传史,年轻人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患病风险可能升高。此外,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严重的血脂异常,显著提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时间,大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四、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血管,引发血管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促进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2.长期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状态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温馨提示:年轻人应重视健康管理,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若有家族遗传倾向等高危因素,更需加强健康监测与生活方式干预,早期识别并控制相关风险因素,以降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