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肥胖)以及其他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脏结构、功能或电生理特性从而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相关因素
(一)心脏基础疾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正常电活动的传导和维持,从而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者,因为心肌缺血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使得心房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和异常传导,引发房颤。
2.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瓣膜病变会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心房肌受到牵拉和损伤,进而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容易诱发房颤。
3.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病变,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房也会随之扩大,心肌组织的纤维化等改变会影响电活动,增加房颤发生可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心房负荷加重,也易引发房颤。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增加,传导系统功能减退,使得心脏电活动更容易出现紊乱,从而更易发生房颤。一般来说,6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7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可达到10%左右,年龄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女性超过30g),房颤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酒精还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促进房颤的发生。
(二)吸烟
吸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和电生理功能。吸烟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损伤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使房颤的发生几率上升。
(三)肥胖
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增多,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这些代谢异常可影响心脏的能量代谢、电生理特性和结构,导致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改变,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而糖尿病又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肥胖通过糖尿病等多种途径间接促进房颤发生。
四、其他疾病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进而引起左心房扩大和心房肌重构。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电活动的稳定性,导致房颤的发生。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1-2倍,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增强、自主神经病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和结构。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细胞内糖代谢紊乱,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和能量代谢,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后,房颤的发生风险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