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房扩大或纤维化、心脏瓣膜病影响、年龄因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以及遗传因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促使房颤发生。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一)心房扩大或纤维化
心房扩大可使心房肌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房逐渐扩大,易引发房颤。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程越长,心房扩大程度越明显,房颤发生风险越高。心房纤维化是心房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等成分异常增多,导致心房电传导不均一性增加,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组织易发生纤维化,这也是老年人群房颤高发的原因之一。
(二)心脏瓣膜病影响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病变较为常见,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心房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心房扩大和心肌重构,进而增加房颤发生几率。数据显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此外,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也可能参与房颤的形成,随着瓣膜钙化等病变发展,影响心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年龄因素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心房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电生理特性改变,使心房更容易发生异位电活动,导致房颤发生率明显升高。6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75岁以上可达10%左右。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与年龄相关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房颤的发生。
三、基础疾病相关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压持续升高,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将血液泵出,长期如此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扩大。高血压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心房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调节,促使房颤的发生。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二)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电活动异常。例如,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改变,易形成折返环,从而引发房颤。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较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房颤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三)糖尿病
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脏。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内山梨醇堆积,损伤心肌细胞;还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导致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房颤的患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炎症反应。长期吸烟的人,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房颤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一定比例。
(二)过量饮酒
大量饮酒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酒精还可通过影响神经体液调节,使心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过量饮酒的人,房颤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尤其在停止饮酒后,可能会出现房颤发作的反跳现象。
五、其他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房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影响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等,导致心房电生理异常。例如,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使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容易引发房颤。家族中有房颤患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有所升高,但并非绝对会发病,只是遗传因素增加了发病的潜在可能性。
(二)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心肌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房颤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增加房颤风险。临床中,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出现房颤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