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心脏在正常节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心跳,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按频率分偶发(每分钟<5次,多因诱因,健康人、儿童、老人情况不同)和频发(每分钟>5次,由病理因素等引起)。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心悸、心跳暂停感,听诊有特征。诊断靠心电图等。处理上偶发早搏去除诱因,频发早搏针对病因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能用抗心律失常药,儿童和女性有特殊考虑。
一、早搏的类型
1.按起源部位分类
窦性早搏:起源于窦房结的早搏,较为少见。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临床上相对常见。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在各类早搏中也较常见。
2.按早搏发生频率分类
偶发早搏:每分钟早搏次数少于5次。很多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偶发早搏,一般去除这些诱因后早搏可消失。对于儿童来说,偶尔的早搏可能与睡眠不足、剧烈运动后的短暂反应等有关;老年人偶发早搏可能与心脏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轻微影响有关,但也需结合具体情况评估。
频发早搏:每分钟早搏次数大于5次。频发早搏可能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容易出现频发早搏;还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也可能引发频发早搏。在儿童中,频发早搏可能与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相关,比如儿童患病毒性心肌炎后,心肌受损可能出现频发早搏;对于女性,内分泌变化、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频发早搏。
二、早搏的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从而引起心脏收缩。而早搏是由于心脏的某一部分心肌细胞比其他心肌细胞提前发出电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折返机制、触发活动等有关。例如,房性早搏可能是因为心房肌细胞的不应期和传导性发生改变,使得局部心肌提前激动;室性早搏可能是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异常,出现异常的自律性等情况。
三、早搏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最常见的感觉,自觉心脏跳动提前,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可感觉心脏停跳一下,之后又有力地跳动。偶发早搏的心悸症状可能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频发早搏时心悸症状较明显,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儿童频发早搏时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因为他们无法准确描述心悸,但身体会有不适反应;老年人频发早搏可能因心脏功能储备下降,心悸症状更为明显,还可能伴有胸闷等不适。
心跳暂停感:早搏发生时,由于心室提前收缩,心室充盈不足,射血减少,可能让患者感觉到心跳有暂停的感觉。
2.体征表现
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四、早搏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早搏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如房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情况,对于偶发早搏的患者,Holter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早搏。
2.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除贫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引起早搏的原因。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肌病、冠心病导致的心肌缺血等情况。
五、早搏的处理原则
1.偶发早搏:如果是健康人出现的偶发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量吸烟饮酒、减少浓茶咖啡的摄入等。对于儿童偶发早搏,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后的过度疲劳等;老年人偶发早搏则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冠心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冠心病等。
2.频发早搏:如果是由病理因素引起的频发早搏,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由冠心病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要改善心肌供血;由心肌病引起的,要根据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对于频发早搏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儿童频发早搏,要谨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更多是先寻找并治疗可能的病因,如积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等;对于女性频发早搏患者,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对心脏的影响,综合评估后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