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蛋白尿是肾小球病变较轻时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具选择性致中小分子量蛋白漏出大分子少,通过尿蛋白电泳及尿中蛋白成分分析判断,发生机制与滤过膜机械和电荷屏障相关,儿童常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预后相对较好,成人可见于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判断,其检测对肾小球疾病分型诊断有价值可助判断病变程度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一、选择性蛋白尿的定义
选择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病变较轻时,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主要允许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如清蛋白,分子量约69kD)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而大分子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量约150kD)漏出较少的一种蛋白尿类型。
二、判断方法及指标
通过尿蛋白电泳及尿中蛋白成分分析来判断是否为选择性蛋白尿。
尿蛋白电泳:若尿中主要成分是清蛋白等中小分子量蛋白,提示为选择性蛋白尿;若同时存在较多大分子蛋白(如IgG、转铁蛋白等),则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尿中蛋白成分分析:选择性蛋白尿患者尿中以清蛋白为主,非选择性蛋白尿患者尿中除清蛋白外,还含有较多大分子蛋白。
三、发生机制
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具有机械屏障(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当肾小球病变较轻时,主要影响滤过膜的电荷屏障或孔径屏障的某一部分,使得中小分子量蛋白更容易通过滤过膜漏出,而大分子蛋白漏出相对较少,从而形成选择性蛋白尿。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意义
儿童:儿童出现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等,此类患儿肾小球病变相对局限,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成人:成人出现选择性蛋白尿可见于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血尿、血压、肾功能等)综合判断,不同病因导致的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及转归存在差异。
五、临床意义
选择性蛋白尿的检测对肾小球疾病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明确是选择性还是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非选择性蛋白尿往往提示肾小球病变较严重,可能合并肾小球基底膜严重受损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