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扭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扭伤的活动让受伤踝部充分休息制动,48小时内用冰袋等冰敷收缩血管减出血渗出,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减轻肿胀;缓解期要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血液回流减肿,疼痛缓解后循序渐进开展踝关节屈伸等康复锻炼增强稳定性,还可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促修复;儿童踝部扭伤后应避免过早负重且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老年人要注重休息和康复科学性防慢性疼痛,孕妇冰敷相对安全优先非药物干预严重及时就医,怀疑骨折等情况需立即去医院做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立即停止引发扭伤的活动,让受伤踝部充分休息,避免负重,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减轻受伤部位压力,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2.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对扭伤部位进行外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冰敷能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渗出,从而缓解肿胀和疼痛。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踝部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但需注意包扎力度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休息时将受伤的踝部垫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进而减轻肿胀。
2.康复锻炼:在疼痛有所缓解后,逐步开展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以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加重。例如,可先进行缓慢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动作,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频率。
3.物理治疗:可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需格外留意,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踝部扭伤后应避免过早让其负重活动,康复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因恢复不当影响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踝部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更加注重休息和康复的科学性,严格遵循康复步骤,防止因恢复不当引发慢性疼痛等问题。
孕妇:踝部扭伤时,冰敷等处理相对安全,但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抬高患肢等,若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怀疑骨折等情况:若踝部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或怀疑有骨折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X线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