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言血虚是血液亏虚致脏腑经络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其常见病因有血液生成不足(脾胃虚弱或营养缺乏)、失血过多、久病耗伤气血,症状表现为面色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女性因生理特点易血虚,老年人脏腑衰退易血虚,长期劳累者易血虚,辨证分心血虚(伴心神不宁)和肝血虚(有视力等问题及月经异常)。
一、血虚的定义
中医所言的血虚是指血液亏虚,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失养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液具有濡养全身的作用,当血液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时,就会出现血虚的状况。
二、血虚的常见病因
1.血液生成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血液生成匮乏;此外,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缺乏也会影响血液生成,如长期素食者可能因缺乏相关营养导致血虚。
2.失血过多:外伤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急性或慢性失血情况,会使血液耗损过多,若不能及时补充,便会引发血虚。
3.久病耗伤气血:慢性疾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长期消耗人体气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且耗损增多,进而出现血虚。
三、血虚的症状表现
1.面色与爪甲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指甲颜色淡白,这是因为血液不能充分上荣头面及爪甲所致。
2.头目症状:头晕眼花,是由于脑窍失于血液濡养;严重时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眩晕等。
3.心神方面:心悸多梦,因为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导致心神不宁。
4.肢体感觉:手足发麻,是经络肌肤失于血液濡养的表现;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情况。
四、不同人群血虚的特点
1.女性:女性因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出现血虚。例如,月经期失血若未及时补充,妊娠期胎儿生长消耗气血等,都可能导致血虚,表现为面色萎黄、月经量少等。
2.老年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成能力减弱,加之可能患有慢性疾病,更易出现血虚,常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3.长期劳累人群:长期过度劳累、熬夜等,会耗伤气血,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增加血虚发生风险,表现为精神倦怠、头晕等。
五、血虚的辨证分型
1.心血虚:除上述血虚常见症状外,还伴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表现,多因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
2.肝血虚:除面色萎黄、爪甲不荣等血虚表现外,还可见视力减退、夜盲,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与肝藏血功能失常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