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发病与椎间盘退变、损伤、先天发育异常等相关,分为退行性(常见于中老年人因椎间盘退变等)、峡部裂性(因椎弓峡部先天缺陷或疲劳骨折)、先天性(胚胎发育椎弓异常),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长期久坐、腰部过度负重、有外伤史等人群风险高,需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等方式。
一、定义阐释
腰椎间盘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发生错位的病症,正常腰椎椎体间保持相对稳定且对齐,当出现滑脱时,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产生移位。其发病机制与椎间盘退变、损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
二、分类情况
(一)退行性滑脱
常见于中老年人,多因椎间盘发生退变、小关节出现磨损等情况,致使椎体间相对移位。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小关节也会出现磨损、增生等退变表现,进而影响椎体间的稳定性,引发滑脱。
(二)峡部裂性滑脱
往往是由于椎弓峡部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发生疲劳骨折,使得椎体失去原本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导致椎体发生滑脱。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可能出现,先天发育的椎弓峡部结构异常或者腰部过度受力造成峡部疲劳骨折,都可能引发该类型滑脱。
(三)先天性滑脱
是在胚胎发育时期,椎弓结构就存在异常所导致的椎体滑脱情况。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椎弓的形成出现异常,使得椎体间的稳定性从出生起就存在隐患,容易引发滑脱。
三、临床表现相关
患者可能出现腰痛症状,疼痛可位于下腰部,疼痛程度不一;还可能有下肢放射痛,疼痛沿着神经根走行部位放射;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的情况,影响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严重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酸痛、乏力等不适,需要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不同年龄层受影响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中老年退行性滑脱患者,腰痛可能在劳累后加重;儿童先天性滑脱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腰部过度负重、有腰部外伤史等人群,发生腰椎间盘滑脱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承受较大压力,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和椎体损伤,增加滑脱风险。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休息、物理治疗等)和手术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