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依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肾缺血、肾毒性物质损伤等引发,发病机制是肾小球滤过率骤降及肾小管功能紊乱致代谢废物蓄积等,临床表现有少尿等;慢性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进展是肾单位持续丧失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可无症状,后期有乏力等表现,诊断通过血肌酐等检测评估,治疗急性积极去除诱因等,慢性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定义与分类
肾衰竭是肾脏的正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病理状态,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肾衰竭(ARF)和慢性肾衰竭(CRF)。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慢性肾衰竭则是长期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导致肾功能缓慢减退。
二、急性肾衰竭
1.病因:多由肾缺血(如休克、大出血、严重脱水等)或肾毒性物质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中毒等)引发,儿童可因感染、先天性尿路畸形等诱因致病。
2.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骤降,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紊乱,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3.临床表现:常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及尿素氮快速升高、水肿等,儿童发病时可能伴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识别诱因并干预。
三、慢性肾衰竭
1.病因: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更易罹患,儿童多由先天性肾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所致。
2.进展机制:肾单位持续缓慢丧失,残存肾单位代偿性高负荷运转,最终导致整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3.临床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乏力、贫血、水肿、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常合并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隐匿性较强。
四、诊断要点
通过血肌酐、尿素氮检测评估肾功能,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明确肾功能水平。儿童GFR计算需依据年龄等因素调整,老年人因肾脏储备功能下降,诊断时需结合基础疾病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肾衰竭:积极去除诱因(如纠正休克、停用肾毒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儿童需注重及时纠正脱水、控制感染,避免肾毒性药物使用。
慢性肾衰竭: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高血压患者规范降压),实施低蛋白饮食,延缓肾功能进展。老年人需考量药物对肾脏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肾毒性小的治疗方案;儿童则需保障营养支持以促进生长发育,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生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