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是外界物体意外进入气管引发病理生理改变,儿童5岁以下为高发人群,因牙齿发育等易在活动时误吸,成人多因进食时状态或神经系统疾病致异物误入,典型急性表现为剧烈呛咳等,慢性可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处理分紧急急救和异物取出,儿童需避免给3岁以下易误吸食物等,成人进食要细嚼慢咽等。
一、定义
气管异物是指外界物体(如食物碎屑、小玩具零件、豆类等)意外进入气管内,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情况。
二、常见病因
(一)儿童群体
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主要因该年龄段儿童牙齿发育不完善、咀嚼功能欠佳,且好奇心强,易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在哭闹、嬉笑、奔跑等活动时,容易导致异物误入气管。例如,儿童食用花生米、瓜子、豆类等食物时,若嬉笑、哭闹,就可能使异物吸入气管。
(二)成人群体
成人多因进食时说话、大笑、注意力不集中,致使食物或其他异物误入气管;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吞咽反射障碍的患者,也易发生气管异物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急性表现
突然出现剧烈呛咳、憋气、面色发紫等症状,若异物部分阻塞气管,可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表现
若异物长期停留于气管内,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明确患者有无明确的异物吸入史,这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二)体格检查
可发现肺部呼吸音异常,如单侧呼吸音减弱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对于不透光异物可直接显示;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发现细微异物,对气管异物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五、处理原则
(一)紧急急救
对于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成人及儿童可采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而婴儿则有专门的急救方法(如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相结合的方式)。
(二)异物取出
尽快通过支气管镜等内镜技术取出异物,这是治疗气管异物的关键步骤,以恢复气管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家长应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食用花生米、瓜子、豆类等易误吸的食物;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在儿童进食、玩耍时需密切监护,降低异物吸入风险。
(二)成人人群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谈笑、打闹;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调整进食方式,如选择糊状或软食等,防止异物吸入;若出现吞咽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