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病因含肾前性(血容量不足等致肾灌注不足)、肾性(肾实质损伤)、肾后性(尿路梗阻),表现有少尿无尿、水肿等;慢性常由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所致,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现多系统问题,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等,老年要控基础病,妊娠期需综合评估母婴影响并权衡药物对胎儿安全性。
一、定义阐释
肾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肾脏结构与功能受损,引起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ARF)与慢性肾衰竭(CRF)。
二、急性肾衰竭详情
(一)病因范畴
1.肾前性因素:多因血容量不足(如大出血、严重脱水)、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等致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性因素:由肾实质损伤引发,常见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毒物中毒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肾炎等。3.肾后性因素:因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影响肾小球滤过。
三、慢性肾衰竭详情
(一)病因范畴
常由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所致,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随着病情发展,肾脏结构破坏,残存肾单位逐渐减少,无法维持正常肾功能。
四、临床表现差异
(一)急性肾衰竭表现
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等。
(二)慢性肾衰竭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渐现乏力、食欲减退、贫血(面色苍白等)、皮肤瘙痒、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钙高磷等),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
五、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如肾脏疾病史、用药史等)、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综合判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发生肾衰竭时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影响,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因儿童肾脏代偿及代谢功能尚不完善,病情变化较迅速,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相关指标。
(二)老年群体
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肾衰竭时要加强基础病控制,密切监测肾功能,因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及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评估肾毒性风险。
(三)妊娠期女性
出现肾衰竭需综合评估对母婴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遵循保护肾功能且保障母婴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可能需调整妊娠相关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