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肾衰竭由汉坦病毒引起具嗜肾嗜血管性致肾等器官病变,病毒直接作用致肾损伤及微循环障碍使肾功能急剧下降,有尿量异常、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诊断依据含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儿童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老年耐受差要维持内环境等,有基础病者易诱发或加重需兼顾基础病管理。
一、定义及致病原
出血热肾衰竭通常指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嗜肾性和嗜血管性,可侵袭肾脏等器官导致病变。
二、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后,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引发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病毒在肾脏内复制繁殖,导致肾脏微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肾功能急剧下降,出现肾衰竭相关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尿量异常:患者可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100ml),这是肾功能受损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的直接表现。
2.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明显升高,反映肾脏排泄代谢废物功能障碍。
3.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血症(因肾脏排钾减少)、低钠血症等,可影响心脏、神经等系统功能。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因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电解质紊乱可能更易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对其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更需关注,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等情况;有基础疾病患者本身电解质调节能力受限,更易出现严重电解质失衡。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有汉坦病毒暴露史,如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被污染的环境等。
2.临床表现:出现发热、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异常等;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指标异常,结合以上综合判断。
五、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出现肾衰竭时需更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指标,因儿童肾脏代偿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更急骤,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老年:各脏器功能减退,对肾衰竭的耐受能力差,发生出血热肾衰竭时,更需注重维持内环境稳定,早期识别病情变化,及时启动肾脏替代治疗等支持手段。
有基础疾病者:如本身存在肾脏基础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汉坦病毒后更易诱发或加重出血热肾衰竭,治疗时需在针对出血热肾衰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基础疾病与出血热肾衰竭相互影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