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因肾灌注不足致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常见病因有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病理生理是肾灌注不足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致滤过率持续降低出现少尿等表现,临床表现有尿量改变、生化指标异常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是纠正病因补充血容量等,儿童需精确补液,老年要监测心肾功能,妊娠期女性需保障母胎安全谨慎补液。
一、定义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因肾灌注不足,致使肾小球滤过率(GFR)显著降低而引发的急性肾功能损伤状态。
二、常见病因
1.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创伤、消化道大出血等)、消化道大量失液(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均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使肾灌注降低。
2.心输出量减少: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会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肾灌注压随之降低。
3.外周血管扩张:过敏性休克、脓毒症等情况可致血管扩张,肾血流重新分布,造成肾灌注不足。
三、病理生理机制
肾灌注不足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血管收缩,肾小管重吸收增强,但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最终出现少尿或无尿、代谢产物潴留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1.尿量改变:多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100ml)。
2.生化指标异常:血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尿比重和尿渗透压升高,尿钠浓度通常低于20mmol/L。
3.原发病表现: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失血相关的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衰相关的呼吸困难、水肿等。
五、诊断要点
1.病史:有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休克等相关病史。
2.临床表现:存在少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肌酐短期内明显升高,结合尿钠降低、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等指标综合判断。
六、治疗原则
积极纠正病因,补充血容量,如快速补液(晶体液或胶体液);心功能不全者需改善心功能;纠正休克等,恢复肾灌注后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弱,血容量不足易快速进展为肾前性肾衰,补液时需精确计算补液量与速度,避免因补液不当加重肾损伤。
老年: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不全易诱发肾前性肾衰,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与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快增加心脏负担。
妊娠期女性:出现肾前性肾衰时,需在保障母体与胎儿安全前提下纠正血容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补液方式,用药需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