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因有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表现为短期内尿量骤减或无尿伴相关症状及血肌酐等指标快速升高,诊断靠综合检查;慢性多由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所致,早期症状不典型后期有乏力等表现且有指标变化,诊断结合基础肾病病史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有相应注意事项,治疗急性需去除病因等,慢性需控制基础病等。
一、肾衰竭的定义
肾衰竭是指肾脏因各种原因导致其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功能严重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急性肾衰竭(ARF)和慢性肾衰竭(CRF)两种类型。
二、急性肾衰竭
1.病因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肾前性多因有效血容量不足(如严重脱水、大出血等)致肾灌注不足;肾性可由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如药物、毒素损伤)等肾实质病变引起;肾后性则常因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
2.临床表现
患者短期内可出现尿量骤减或无尿,伴随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快速升高,血钾、磷等电解质紊乱。
三、慢性肾衰竭
1.病因
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所致,常见病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多囊肾等。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贫血、水肿、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四、诊断要点
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评估及实验室检查(如血肌酐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计算、肾脏超声等)综合诊断。急性肾衰竭需依据尿量变化、血肌酐动态改变等判断;慢性肾衰竭则结合基础肾病病史、肾功能长期监测结果及肾脏形态学检查等确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肾衰竭可能与先天性肾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相关,需关注出生时肾发育情况及家族遗传病史,及时发现原发病并治疗,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自然减退,且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这些疾病易诱发肾衰竭,需定期监测肾功能,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用药时谨慎选择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肾衰竭可能与子痫前期、梗阻性肾病等有关,需密切监测母婴状况,评估治疗方案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六、治疗原则
急性肾衰竭需去除病因,纠正肾灌注不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需控制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进展、纠正并发症,晚期可考虑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