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功能损害,引发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症状,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慢性间质性肾炎、多囊肾等,病理生理早期有代偿能力随病情进展出现多系统问题,临床分期依eGFR分5期,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需综合考量,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血压等,多囊肾患者要关注囊肿进展避免腰部外伤及肾毒性药物使用。
一、定义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及肾功能损害,进而导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出现全身各系统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因肾小球本身病变逐渐破坏肾组织,影响滤过功能。
2.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引发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是发达国家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3.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肾脏小动脉发生硬化,肾实质缺血,逐步损害肾功能。
4.慢性间质性肾炎:多由药物(如镇痛药)、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影响肾脏结构与功能。
5.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并逐渐破坏肾组织,随病情进展可致肾功能减退。
三、病理生理与临床分期
1.病理生理:早期肾脏有一定代偿能力,随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体内毒素(如尿素、肌酐)蓄积,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且可累及心血管、消化、血液等多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可并发高血压、心力衰竭,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等。
2.临床分期:依据eGFR分为5期,1期eGFR≥90ml/(min·1.73m2)(肾脏结构可能有损害);2期eGFR60~89ml/(min·1.73m2);3期eGFR30~59ml/(min·1.73m2);4期eGFR15~29ml/(min·1.73m2);5期eGFR<15ml/(min·1.73m2),达到5期时通常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进展隐匿,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关注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风险,管理时需综合考量整体健康状况。
2.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肾衰竭时,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遵循糖尿病肾病管理规范,延缓肾病进展,同时注意低血糖等风险。
3.多囊肾患者:需关注囊肿进展情况,避免腰部外伤以防囊肿破裂,定期评估肾功能,生活中注意避免肾毒性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