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偏高可由病毒性肝炎(甲、戊经消化道传播,乙、丙经血液、母婴及性传播等)、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因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与肥胖等密切相关)、药物性肝损伤(多种药物经不同机制损伤肝细胞)、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因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肝细胞)、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因基因缺陷致铜代谢障碍)、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累及肝脏)、胆道疾病(发作时炎症波及肝脏)、心脏疾病(致肝脏淤血致肝细胞受损)、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等可致一过性偏高)。
一、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入侵肝细胞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转氨酶释放入血,从而出现转氨酶偏高及肝功能异常。不同类型肝炎传播途径有差异,如甲型、戊型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乙型、丙型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传播等。
二、脂肪性肝病
1.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进而导致转氨酶升高,男性长期大量饮酒风险相对更高,女性对酒精更敏感,较小量饮酒也可能引发肝损伤。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导致转氨酶水平异常,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患病风险较高。
三、药物性肝损伤
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伤致转氨酶偏高,例如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抗生素(如四环素等)、抗肿瘤药等,不同药物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等不同机制损伤肝细胞。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转氨酶升高,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
五、遗传代谢性肝病
像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ATP7B基因缺陷导致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等器官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进而出现转氨酶偏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家族遗传倾向。
六、感染性疾病
某些感染性疾病可累及肝脏导致转氨酶升高,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除典型的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也可出现肝脏受累,转氨酶异常。
七、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炎症可波及肝脏,影响肝细胞功能,导致转氨酶偏高,胆道疾病发作时多有右上腹疼痛等典型症状。
八、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发生时,可出现肝脏淤血,肝细胞缺氧、受损,进而引起转氨酶升高,心脏疾病患者多有相应的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
九、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妊娠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一过性转氨酶偏高,剧烈运动后机体代谢改变可能短暂影响肝细胞功能,妊娠中晚期由于肝脏负担加重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一般去除相关诱因后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