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引发原因包括肾前性(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肾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肾血管病变)、肾后性(尿路梗阻如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肿瘤);慢性肾衰竭由原发性肾脏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引起,老年人因基础病易患慢性肾衰竭,男性女性在部分继发性肾病发生率有差异,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肾病未规范治疗者易致病情进展为肾衰竭。
一、急性肾衰竭引发原因
1.肾前性因素:主要源于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常见于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因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或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未及时补液等),机体水分大量丢失,引发血容量不足,致使肾脏灌注压下降,影响肾脏正常滤过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2.肾性因素:
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炎症损伤,滤过功能受损。
肾小管间质病变:多种因素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例如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经肾脏代谢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或肾缺血(如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肾脏缺血),使肾小管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引发肾衰竭。
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会使肾脏血液供应中断,肾组织缺血,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引发急性肾衰竭。
3.肾后性因素:因尿路梗阻所致,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堵塞尿路,阻碍尿液排出;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盂癌、膀胱癌等)也可阻塞尿路,使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排水和排毒功能,逐步引发肾衰竭。
二、慢性肾衰竭引发原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病因,炎症长期损伤肾小球,使其结构和功能逐渐破坏,肾小球滤过率逐步下降,病情迁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2.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减退,随着病程延长,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脏缺血,肾单位逐渐受损,肾脏排泄和调节功能逐步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反复损伤可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丧失,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率较高,更易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存在差异;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重肾脏损伤风险;有肾脏疾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病情更易进展为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