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住院期间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下降出现代谢产物潴留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分肾前性(因血容量不足等致)、肾性(肾实质损伤)、肾后性(尿路梗阻致)诊断标准为48小时血肌酐升或7天内较基础值升且尿量减少超6小时临床表现有水肿乏力等及不同人群特点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补液等、老年人心功能等、有基础肾病者避免肾毒性药物等。
一、定义阐释
出院诊断为急性肾衰竭(acutekidneyfailure,AKI)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经相关检查明确,肾功能于短时间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周)突然下降,出现以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减退伴代谢产物潴留、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分类
(一)肾前性
多由血容量不足、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及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常见诱因包括严重脱水(如大量呕吐、腹泻)、大出血、休克、心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等,此类情况若及时纠正血容量等问题,肾功能有望恢复。
(二)肾性
源于肾实质损伤,涵盖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等。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常因缺血(如休克、严重脱水进一步发展)、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急性间质性肾炎可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引发,导致肾间质炎症及肾小管功能障碍。
(三)肾后性
由尿路梗阻引起,常见于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影响肾功能,解除梗阻后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改善。
三、诊断标准
(一)血肌酐指标
在48小时内血肌酐升高≥0.3mg/dl(26.5μmol/L),或7天内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
(二)尿量情况
尿量减少,即24小时尿量<400ml(少尿)或<100ml(无尿),且持续超过6小时。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可出现水肿(因水钠潴留)、乏力、恶心、呕吐等,若合并高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可表现为呼吸深快等。
(二)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严重感染、脱水等引发,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及尿路结构排查,因儿童肾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肾储备功能差,易因肾前性因素导致急性肾衰竭,需密切监测心功能、血容量及肾脏灌注情况。
有基础肾脏疾病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时,需警惕原有肾病加重,要积极查找诱因并针对性处理,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需特别留意补液情况,避免因脱水等导致肾前性因素加重,同时排查先天性尿路畸形等问题,及时解除梗阻或纠正血容量不足,保障儿童肾功能恢复及正常生长发育。
(二)老年人
关注心功能状态,避免过度利尿等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定期监测血肌酐、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兼顾其基础疾病对肾功能的影响。
(三)有基础肾脏疾病者
严格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一旦出现尿量、血肌酐等异常,尽早明确病因并干预,防止肾功能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