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病因致肾功能快速减退,发病机制是肾血流灌注不足或肾小管受损致滤过率骤降,表现少尿等,靠血肌酐等及检查诊断;慢性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结局,病因有原发肾小球肾炎等,发病机制是肾脏纤维化硬化,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有乏力等表现,发病相关因素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诊断包括多方法,治疗急性纠正可逆病因等,慢性控基础病等,特殊人群儿童等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因致使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主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两类。
(一)急性肾衰竭
是短期内肾功能快速减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涵盖肾前性(如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等)、肾性(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等)、肾后性(如尿路梗阻);发病机制主要是肾血流灌注不足或肾小管受损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与尿素氮迅速升高,可伴电解质紊乱等。诊断依靠血肌酐升高、尿量变化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二)慢性肾衰竭
是各类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后期的共同结局,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发病机制是肾脏逐步纤维化、硬化,残存肾单位代偿,最终无法维持正常功能。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乏力、水肿、贫血、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血尿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形态改变。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
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差异,儿童急性肾衰竭多与先天性肾发育异常、感染等相关;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常由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进展所致。
(二)性别
某些病因存在性别倾向,如部分肾小球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不同。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肾衰竭风险,例如长期高血压可引发肾小动脉硬化,逐步导致慢性肾衰竭。
(四)病史
有慢性肾脏疾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人群,肾衰竭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三、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方法
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急性肾衰竭需快速明确病因,慢性肾衰竭要追溯基础肾脏疾病。
(二)鉴别诊断
需与急性肾损伤的其他原因、慢性肾衰竭的其他原发病因等相区分。
四、治疗原则(仅提及名称)
急性肾衰竭治疗包括纠正可逆病因、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慢性肾衰竭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进展、并发症防治等,如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贫血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影响,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老年人:要考虑多器官功能衰退,调整治疗方案时需兼顾其他器官功能。
妊娠期:要权衡母婴安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定期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