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五类型,肾小球性蛋白尿因滤过膜屏障受损致蛋白漏出,原发如系膜增生性肾炎等、继发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儿童先天肾病综合征与基因缺陷相关;肾小管性蛋白尿由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可致;混合性蛋白尿因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溢出性蛋白尿是血中异常低分子量蛋白超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排出,如多发性骨髓瘤、血管内溶血相关;组织性蛋白尿因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如肾组织炎症、儿童感染相关。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受损是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关键。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炎症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破坏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使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等大量漏出形成蛋白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糖尿病肾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长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基底膜增厚等;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自身免疫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结构引发蛋白尿。儿童时期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如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与基因缺陷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发育异常相关,存在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易发病。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障碍是肾小管性蛋白尿的主要原因。间质性肾炎可由感染、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炎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其重吸收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的能力下降,导致蛋白尿。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肾小管多种转运功能缺陷,出现小分子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儿童时期发病者多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需密切监测。
三、混合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时会出现混合性蛋白尿。例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病情进展不仅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还会影响肾小管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既破坏肾小球又损伤肾小管间质,从而出现混合性蛋白尿,此类情况常见于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年龄较大且病史较长的人群更易出现多系统受累致混合性蛋白尿的情况。
四、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时从尿中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经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无法完全重吸收而导致蛋白尿,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血液系统肿瘤病史或相关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风险较高;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大量释放,超过肾小管结合转运能力,随尿液排出形成蛋白尿,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因溶血相关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发。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可导致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炎症时,肾组织细胞分解,释放出组织蛋白进入尿液;肾小管分泌粘液蛋白等增多也会引起蛋白尿,儿童时期因感染等因素导致肾组织炎症时可能出现此类蛋白尿,病史中有肾脏感染病史的儿童需关注尿蛋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