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现象,成因分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致暂时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组织性蛋白尿),临床表现为尿液泡沫增多等,检查靠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原发病因,儿童、孕妇等有特殊情况需留意并及时就医评估管理。
一、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现象,正常尿液中仅含少量蛋白质,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50mg/24h,若超过此值则可称为蛋白尿。
二、成因分类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系机体应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短时间改变所致,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2.发热:体温升高时,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引发暂时性蛋白尿,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多消失。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不足而致蛋白尿,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或重金属中毒损伤肾小管等。
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可出现此类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从尿中排出,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中出现大量轻链蛋白,可导致溢出性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本身分泌的蛋白质或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排入尿中所致,临床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因蛋白质增多使尿液表面张力改变),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发现蛋白尿。若为病理性蛋白尿,还可能伴随原发疾病相关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伴水肿、高血压等,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有血糖异常等表现。
四、检查诊断
(一)尿常规
是初步筛查蛋白尿的常用方法,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蛋白尿,但定性试验受尿量等因素影响,需结合定量检查。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则可确诊蛋白尿。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了解肾脏功能受损情况,协助判断蛋白尿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肾脏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排查肾脏结构异常,对诊断肾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蛋白尿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
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进行。若为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疾病,可根据病情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有减少尿蛋白作用)等;若为肾小管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保护肾小管功能;对于溢出性蛋白尿,需治疗导致异常蛋白增多的原发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需进行相应抗肿瘤治疗等。同时,不同人群需注意特殊情况,如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警惕先天性肾病等遗传因素或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孕妇出现蛋白尿要密切监测,警惕子痫前期等妊娠相关肾脏并发症,需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