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炎性紫癜为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亚型,发病因接触过敏原引发免疫反应致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致肾损伤,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无性别显著差异;临床表现有对称性分批发作皮肤紫癜及1-8周内肾脏受累表现;诊断依据含明确过敏原或感染史、典型皮肤紫癜、尿液检查异常及必要时肾活检;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及对症支持;护理要点有皮肤护理、病情监测、生活管理和心理关怀;特殊人群学龄期需权衡药物对生长影响,婴幼儿用药谨慎需加强防护。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儿童肾炎性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临床亚型,属于系统性小血管炎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如感染、食物、药物等)后,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血管炎症,出现肾脏损伤。好发于5~10岁学龄期儿童,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多先出现对称性、分批发作的皮肤紫癜,常见于下肢伸侧、臀部,紫癜初为紫红色丘疹,可融合成瘀斑,压之不褪色,数日后颜色转为暗紫、黄褐色逐渐消退,部分患儿可伴瘙痒。
2.肾脏表现:多数患儿在皮肤紫癜出现后1~8周内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血尿(镜下或肉眼)、蛋白尿,可伴不同程度水肿、高血压,严重时可进展为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无尿等表现。
三、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如近期感染、食用特定食物、接触药物等)或感染病史。
2.皮肤特征:典型对称性皮肤紫癜表现。
3.尿液检查:尿常规显示血尿(尿沉渣红细胞以变形红细胞为主,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异常。
4.肾活检:必要时行肾活检,明确肾脏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肾脏受累明显、大量蛋白尿等情况,如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抵抗或依赖的患儿,可选用环磷酰胺等,但需严格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关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症支持:针对水肿给予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控制高血压选用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护理要点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观察紫癜分布、颜色及消退情况。
2.病情监测:密切监测尿量、尿常规、血压变化,及时发现肾脏损害加重或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脑病等)。
3.生活管理:注意休息,根据病情调整活动量,避免劳累;饮食上限制盐分摄入,肾功能受损时需限制蛋白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4.心理关怀:关注患儿及家长情绪,解释病情及治疗过程,缓解焦虑,鼓励积极配合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阶段需权衡药物对生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身高、骨密度等指标。
婴幼儿患者: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日常护理中的安全防护,如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紫癜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