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致肾脏损害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因感染、食物等过敏原致机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引发炎症,有肾外皮肤紫癜伴关节痛等及肾脏血尿、蛋白尿等受累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诊断,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及对症支持,多数儿童预后较好成人相对差,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成人要关注肾功能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一种小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引发的肾脏损害,属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等肾脏相关临床表现。
二、病因
1.过敏原因素:多与感染(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食物(鱼虾蟹、蛋类、牛奶等)、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花粉、虫咬等过敏原相关,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部位引发炎症。
2.免疫反应机制:过敏原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肾外表现: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初为紫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可伴关节痛(多见于膝、踝等大关节)、腹痛、便血等。
2.肾脏受累表现:
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液中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尿蛋白定量可异常。
其他:严重时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开始)、高血压,甚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升高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有过敏性紫癜病史,出现肾脏相关表现。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血尿(红细胞增多)、蛋白尿(尿蛋白阳性)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肾功能不全时可异常。
3.肾活检:是明确诊断和病理分型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观察肾小球病变情况,如系膜细胞增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避免过敏原: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轻度肾脏受累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病情较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临床指南,严格依据病情制定方案。
3.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水肿、高血压等进行相应处理,如利尿消肿、控制血压等。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多数儿童患者预后较好,经规范治疗后病情可缓解;成人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部分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脏病,甚至肾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复发,需长期随访。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生长,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儿童的营养、身高、体重等指标,同时注意避免儿童再次接触过敏原,减少复发风险。
成人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对肾功能的持续影响,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