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慢性肝病基础及感染等诱因,临床表现有肝功能减退及肝衰竭相关并发症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等原则,预后较差但早期积极治疗部分患者有恢复机会,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状态。它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方面
慢性肝病基础:常见的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受到乙肝病毒的侵害,肝脏已经处于慢性损伤状态,在此基础上可能因一些诱因导致病情急性加重引发慢加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肝脏有慢性损伤,也容易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因生活方式等不同,患慢性肝病的风险及后续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情况有差异。比如男性长期大量饮酒的概率相对可能较高,更易患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儿童慢性肝病相对少见,但如有先天性代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
诱因方面:常见诱因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手术、滥用肝损伤药物等。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炎症反应加剧,会进一步损伤原本已有慢性损伤的肝脏,促使病情向慢加急性肝衰竭发展;消化道出血会导致肝脏供血供氧不足等,加重肝脏损害;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等功能。
二、临床表现方面
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因为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白蛋白合成减少,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衰竭相关并发症表现: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这是由于肝功能衰竭,毒素不能正常代谢清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是因为肝脏功能衰竭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消化道出血,因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三、诊断方面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通常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出现不同程度改变,但在肝衰竭晚期可能反而下降。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预后方面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支持对症治疗等。比如针对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可能会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预后情况: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但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恢复机会,然而总体来说病情凶险,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来改善预后。不同人群预后也有差异,例如年轻、基础状况较好的患者相对可能有更好的预后机会,而老年患者或基础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