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等类型,生理性的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刺激可致暂时性蛋白尿且多能恢复;肾小球性蛋白尿包括原发性的微小病变肾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IgA肾病(好发青少年且常在上感后出现血尿伴蛋白尿)、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且有大量蛋白尿表现),还有继发性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长易并发且早期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大量蛋白尿)、狼疮性肾炎(育龄期女性多见且伴血尿水肿等);肾小管性蛋白尿因间质性肾炎(感染等致肾小管间质炎症致小分子蛋白尿)或药物毒物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中毒损害肾小管致重吸收障碍);混合性蛋白尿是肾小球肾小管均受损时出现;溢出性蛋白尿是血中异常蛋白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阈值致,如多发性骨髓瘤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组织性蛋白尿是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致量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蛋白尿发生且有基础病者需定期监测尿常规等指标。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剧烈运动:短时间内进行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这是由于运动导致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所致,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2.发热:机体处于发热状态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可引发蛋白尿,热退后通常蛋白尿消失。3.寒冷刺激:寒冷环境下,身体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暂时性蛋白尿,脱离寒冷环境后多可恢复。
二、肾小球性蛋白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肾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临床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IgA肾病:好发于青少年,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蛋白尿。
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病理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为特征,大量蛋白尿是其重要临床表现。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并发,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出现蛋白尿,常伴血尿、水肿等表现。
三、肾小管性蛋白尿
1.间质性肾炎:由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小分子蛋白尿。2.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重金属(如汞、镉)中毒可损害肾小管,影响其对蛋白的重吸收,引发蛋白尿。
四、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出现,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累及肾小管,或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肾小球损伤,此时尿中可同时出现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
五、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超出肾小管重吸收阈值,导致溢出性蛋白尿。
六、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所致。如肾实质炎症或肾小管受刺激时,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增多,或肾组织分解产生的蛋白释放到尿液中,引起蛋白尿,但一般量较少。
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蛋白尿的发生,如儿童肾小球肾炎相对多见,女性狼疮性肾炎发病率较高,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滤过负担,增加蛋白尿风险;有基础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者需警惕蛋白尿的发生,应定期监测尿常规等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