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按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按病因有病毒性、药物性等不同类型,急性肝衰竭分期有早期具相应症状指标、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等、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亚急性肝衰竭分期类似但病情进展稍缓,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期参考急性和慢性特点结合基础肝病,慢性肝衰竭根据肝硬化程度及失代偿表现评估。
一、临床分类
(一)按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分类
1.急性肝衰竭(ALF):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综合征。病理特点多为肝细胞大范围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不塌陷或非完全性塌陷。
2.亚急性肝衰竭(SALF):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综合征。病理特点为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1/2),网状支架塌陷,周围出现团块状再生肝细胞,伴结缔组织增生。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肝衰竭综合征。病理表现为在慢性肝病病理损伤基础上出现新的大块或亚大块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4.慢性肝衰竭(CLF):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病理表现为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及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二)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病毒性肝衰竭(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相关)、药物性肝衰竭(由特定药物引起肝损伤导致)、自身免疫性肝衰竭(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所致)、缺血性肝衰竭(如肝缺血缺氧引起)、胆汁淤积性肝衰竭(胆汁排泄障碍引发)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肝衰竭在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方面各有差异,需结合具体病因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二、临床分期
(一)急性肝衰竭分期
1.早期:患者常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50%,未出现肝性脑病或其他并发症。
2.中期:出现Ⅱ度肝性脑病和(或)明显黄疸、腹水,PTA≤30%~<40%。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PTA≤≤20%。
(二)亚急性肝衰竭分期
1.早期:类似急性肝衰竭早期表现,但病情相对进展稍缓,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PTA≤40%~<50%,未出现Ⅱ度肝性脑病。
2.中期:出现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PTA≤30%~<40%)。
3.晚期: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难治性腹水、肝肾综合征等,PTA≤≤20%。
(三)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期
分期参考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分期特点,结合基础慢性肝病的情况,病情进展在慢性肝病基础上急性加重,需密切关注基础肝病状态对肝衰竭分期及预后的影响。
(四)慢性肝衰竭分期
主要根据基础肝硬化的程度及当前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进行评估,如有明显腹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反复肝性脑病发作等不同程度的失代偿表现来进一步细化病情阶段,但总体以慢性肝功能进行性减退的相关表现为主要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