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滤过膜屏障受损致大分子蛋白滤过超重吸收能力,常见原发继发疾病)、肾小管性(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致小分子蛋白重吸收障碍,病因有间质性肾炎、药物毒物损伤等)、混合性(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如肾小球疾病后期或全身性疾病同时影响)、溢出性(血浆异常低分子量蛋白超肾小管重吸收阈值致排出,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组织性(肾组织代谢或受刺激释放蛋白致,程度较轻);儿童需警惕原发肾小球疾病及先天肾小管缺陷性疾病、女性要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蛋白尿、有基础疾病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病减少蛋白尿风险。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包括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是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主要原因。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例如糖尿病肾病(高血糖长期损伤肾小球导致)、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肾小球)、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引发肾小球病变)等。当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时,血浆中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等)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蛋白尿。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主要由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引起。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当肾小管受损时,对滤过蛋白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从尿中排出增多。常见病因包括间质性肾炎(感染、药物等因素引发肾间质炎症,影响肾小管功能)、某些药物或毒物损伤肾小管(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中毒等)、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性疾病等。
三、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例如肾小球疾病后期,病变累及肾小管;或者某些全身性疾病同时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糖尿病晚期既存在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又有肾小管损伤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此时表现为混合性蛋白尿。
四、溢出性蛋白尿
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从而从尿中排出。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无法全部重吸收,导致溢出性蛋白尿;此外,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释放增多、横纹肌溶解时肌红蛋白释放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溢出性蛋白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本身代谢产生的蛋白或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蛋白所致的蛋白尿。在正常情况下,尿中含量甚微。当肾组织受到炎症或药物等刺激时,组织分解增加,释放出的蛋白增多,可导致组织性蛋白尿,例如肾结核、肾肿瘤等疾病时可能出现此类蛋白尿,但一般程度较轻。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警惕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炎多发生于儿童,起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史,除蛋白尿外还可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性疾病在儿童中也可导致肾小管性蛋白尿,需结合患儿病史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女性: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引发蛋白尿的风险相对需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可出现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需密切监测自身免疫指标及肾功能。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长期疾病状态可损伤肾脏结构和功能,糖尿病可逐步引起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蛋白尿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