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炎需依据血清学指标(存在自身抗体、酶学明显升高)、肝脏组织学特征(界面性肝炎等)及排除其他肝病来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依靠血清学指标(ALP、GGT显著升高、AMA阳性等)、肝脏组织学特征(早期小叶间胆管炎等)及影像学检查(辅助评估胆管情况)诊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通过血清学指标(ALP、GGT升高,丙种球蛋白尤其是IgG升高)、影像学检查(MRCP见胆管“串珠样”改变等)及肝脏组织学特征(胆管损伤等)诊断,诊断时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并考虑患者特点等全面评估。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学指标:存在血清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等。一般ANA≥1:80、SMA阳性、LKM-1阳性等具有提示意义。同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常明显升高,通常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但也有部分患者酶学改变相对较轻。
肝脏组织学特征:肝脏病理表现为界面性肝炎、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织学改变。例如可见汇管区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向小叶内延伸形成界面炎,肝实质有凋亡小体等。
排除其他肝病:需要排除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其他可导致肝酶升高和肝脏炎症的疾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病毒性肝炎接触史、用药史、饮酒史等,以及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测等排除其他病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标准:
血清学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通常ALP超过正常上限2倍以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是重要的血清学特征,其中AMA-M2亚型阳性率较高且特异性较强。同时可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
肝脏组织学特征: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炎,后期可出现胆管破坏、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等。例如可见汇管区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破坏,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胆管数量减少,肝内纤维组织逐渐增多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评估胆管情况,排除其他胆管梗阻性疾病。如MRCP可显示胆管树的改变,有助于与胆管梗阻性疾病鉴别。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标准:
血清学指标:ALP和GGT常升高,部分患者可有血清丙种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较为常见。
影像学检查:MRCP是诊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发现肝内外胆管呈节段性、多灶性狭窄与扩张,呈现“串珠样”改变。腹部超声可初步提示胆管的异常改变,但不如MRCP敏感和特异。
肝脏组织学特征:肝脏病理可见胆管损伤、炎症及纤维化,早期表现为汇管区周围炎症,逐渐发展为胆管周围纤维化并向小叶内延伸,最终可导致肝硬化等。
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肝脏组织学特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特点,例如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女性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中相对更常见等,对于有相关病史或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用药者需重点排查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以确保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