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和病情监测。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对症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病因治疗要防治感染、避免肾损伤因素;病情监测需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监测。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无需长期卧床静养。对于体力较好的患者,可进行适量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等表现的患者,更要注意休息,防止病情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与活动的具体方式和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活动强度。
2.饮食:
蛋白质摄入:一般来说,蛋白质摄入量应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度调整。若肾功能正常,蛋白质摄入量可维持在正常水平,约0.8-1.0g/(kg·d);若出现肾功能损害,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保证质量和一定量;老年患者若合并肾功能减退,更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质和量。
盐分摄入:应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5g左右,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这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肾脏负担,对各个年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水分摄入:一般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水分摄入无需严格限制;若尿量较少,需适当限制水分摄入,防止水肿加重。
二、对症治疗
1.控制高血压:若患者出现高血压,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特点,儿童患者选用降压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选用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些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对保护肾脏有一定作用。
2.减少尿蛋白:对于尿蛋白较多的患者,也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这类药物除了降压外,还能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等机制减少尿蛋白。同时,要密切监测尿蛋白变化情况以及肾功能等指标。
三、病因治疗
1.防治感染:隐匿性肾炎患者常因感染等因素诱发病情加重或复发。要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常见类型不同,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相对多见,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2.避免肾损伤因素:患者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劳累、寒冷刺激等可能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肾脏损害;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以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四、病情监测
1.尿常规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尿中红细胞、蛋白质等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尿常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波动情况。
2.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以评估肾脏功能的变化。对于肾功能已经出现异常的患者,要增加肾功能监测的频率。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监测的频率和具体指标解读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其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进行准确解读。
3.血压监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