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致肾功能渐退,出现代谢产物潴留等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肾病,早期具乏力等非特异症状,晚期现代谢、血液等多系统紊乱,检查靠血液、尿液、影像学,治疗含基础病、对症及肾脏替代,预后与多因素相关,预防需控基础病、体检、避肾毒性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期女性、老年人有相应考虑。
一、定义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是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疾病长期进展破坏肾组织,影响肾功能。
2.继发性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微血管病变相关)、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高血压使肾小动脉受损,影响肾脏血流和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这些疾病通过不同机制逐步损害肾脏。
3.遗传性肾病:例如多囊肾,基因缺陷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逐渐破坏肾结构与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可能出现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此阶段肾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减退。
2.晚期表现:
代谢紊乱: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食欲缺乏、呕吐等;电解质紊乱可致高钾或低钾血症、高磷或低钙血症等。
血液系统: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因素导致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等。
多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抽搐等。
四、检查诊断
1.血液检查: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可用于评估肾功能减退程度。
2.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等,尿沉渣镜检可发现异常细胞或管型等,辅助判断肾脏病变类型。
3.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CT或MRI等检查可进一步协助明确肾脏结构异常情况。
五、治疗
1.基础疾病治疗:积极控制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规范控制血压,以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患者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贫血;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需进行相应处理。
3.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血液透析通过机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等;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肾移植则是将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功能,但需面临免疫排斥等问题。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预后与基础病因、病情进展速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相关,如基础病因能有效控制、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反之,预后较差。
2.预防: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早期发现肾脏异常并干预。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已有肾脏基础疾病者)用药需谨慎。
七、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先天性肾病等遗传性肾病可导致儿童期慢性肾功能衰竭,需关注家族遗传病史,早期筛查肾脏情况,儿童期治疗需尤其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肾脏负担小的治疗方案。
2.孕期女性:孕期肾脏负担加重,原有肾脏疾病患者孕期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防止病情加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孕期管理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随年龄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肾脏的潜在影响,定期监测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