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膜增生紫癜肾炎2级为紫癜性肾炎相对较轻病理分级,有皮肤紫癜好发下肢臀部呈对称分布、尿液有血尿蛋白尿、部分有血压轻度升高的临床表现,肾活检病理检查是金标准,还有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休息避过敏原、药物用ACEI或ARB类减少尿蛋白等及定期监测,儿童需皮肤护理、饮食管理和密切监测病情,成年患者要注意生活作息等。
一、定义阐释
内膜增生紫癜肾炎2级是紫癜性肾炎的病理分级类型,依据国际儿童肾脏疾病研究会(ISKDC)或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制定的病理分类标准,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呈轻至中度增生,肾小球结构大多保持正常状态,属于紫癜性肾炎中相对较轻的病理分级阶段。
二、临床表现特征
1.皮肤表现:患者多出现皮肤紫癜,好发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紫癜颜色初期可为鲜红色,随后逐渐转为暗红色、黄褐色等。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需留意紫癜部位有无破损、感染风险。
2.尿液异常:可出现血尿,表现为镜下血尿(需通过尿常规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或肉眼血尿(尿液外观呈洗肉水样等);同时可能有蛋白尿,尿中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儿童患者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关注其尿液性状变化,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测。
3.血压变化:部分患者会有血压轻度升高情况,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压,因为高血压可能对肾脏进一步造成损伤,影响肾功能预后。
三、诊断方式
1.肾活检病理检查:这是明确内膜增生紫癜肾炎2级病理分级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能精准判断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程度及肾脏病理改变情况。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查看尿中红细胞、蛋白等情况,明确有无血尿、蛋白尿及程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评估尿蛋白丢失量,了解肾脏受损对蛋白滤过功能的影响。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判断肾脏损伤程度,儿童患者因身体代谢特点,需关注各项指标与同龄儿童正常范围的差异。
四、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休息: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加重,儿童可进行适度舒缓的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奔跑、攀爬等剧烈行为。
避免过敏原:明确并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海鲜、坚果等)、花粉、尘螨等,儿童患者的饮食需家长严格把控,确保饮食安全。
2.药物治疗: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况,可能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其适应证与安全性,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3.定期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儿童患者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成年患者也需按照医嘱规律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紫癜部位,防止破损引发感染,可使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皮肤,儿童衣物选择棉质宽松款式。
饮食管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绝对禁食,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病情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和尿量变化,由于儿童对病情变化感知有限,家长要详细记录儿童的血压数值、尿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成年患者:
生活作息:避免劳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与免疫力维持。
女性患者特殊注意:月经期间需注意身体状况,紫癜性肾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月经期间免疫状态可能有变化,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外阴清洁,若出现月经异常或身体不适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