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能辅助判断肾炎但不能仅凭其确诊,其中尿蛋白、红细胞、管型等指标与肾炎相关,不过尿常规有局限性,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尿常规检查在肾炎诊断中有不同特点,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肾炎情况。
尿蛋白: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含量极微,若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检测超过正常范围(如尿蛋白定量>150mg/d),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病变,这是肾炎常见的表现之一。例如,一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血浆蛋白漏出到尿液中,导致尿蛋白升高。
红细胞:肾炎患者肾脏病变可能累及肾小球或肾小管等部位,引起血尿。尿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增多,若镜下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血尿,也可能出现肉眼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异常,如呈畸形红细胞为主,这有助于区分血尿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比如,IgA肾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且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管型:肾炎患者尿液中可能出现管型。常见的有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等炎症性疾病,但在某些肾小球肾炎活动期也可能出现;颗粒管型则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损伤等情况。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可出现红细胞管型。
尿常规检查对于肾炎诊断的局限性
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肾炎,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尿常规指标异常。比如,剧烈运动、发热等生理状态下,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尿蛋白增多或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统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尿白细胞增多、尿蛋白轻度升高以及红细胞增多等情况,此时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
单纯依靠尿常规不能明确肾炎的具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变的具体部位等。要全面评估肾炎情况,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及肾脏病理活检等综合判断。例如,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肾炎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肾活检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不同人群尿常规检查在肾炎诊断中的特点
儿童人群:儿童肾炎患者在尿常规检查中可能出现与成人相似的尿蛋白、红细胞等异常,但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解读。比如,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一些生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轻度的尿蛋白或红细胞异常,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临床表现、生长发育情况等综合判断。同时,儿童进行尿常规检查时要注意标本的采集规范,避免因标本污染等因素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老年人群:老年人患肾炎时,尿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肾炎患者尿蛋白、血尿等指标异常可能相对较轻,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尿常规结果的判断。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时,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增多,需要定期监测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等更敏感的指标来早期发现肾病。
女性人群: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出现尿红细胞增多等情况,从而干扰肾炎的判断。所以女性进行尿常规检查时最好避开月经期,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尿常规检查在肾炎筛查中的作用。这些人群发生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损害。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2次尿常规及尿白蛋白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