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原发性有多样病理类型及免疫炎症发病,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性(间质疾病及遗传性)、溢出性(异常蛋白增多致)、分泌性及组织性,儿童蛋白尿多与原发肾小球病相关,育龄女性蛋白尿需警惕继发肾小球病,糖尿病病程长易现肾病,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者需防遗传肾病相关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多样: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此类疾病因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滤过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例如,IgA肾病好发于青少年,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肉眼血尿,可伴蛋白尿。
2.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炎症介质,损伤滤过膜结构和功能,使蛋白漏出增加。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进而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
2.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引发蛋白尿,常伴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等。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一)肾小管间质疾病
1.间质性肾炎:包括感染性(如细菌、病毒感染累及肾间质)、药物性(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肾小管间质)、自身免疫性(如干燥综合征累及肾脏)等因素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重吸收减少,出现蛋白尿,但一般蛋白尿程度较轻。
2.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为遗传性近端肾小管功能异常,可导致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等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同时伴有蛋白尿,常起病于儿童期,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电解质紊乱等。
三、溢出性蛋白尿
(一)异常蛋白增多
当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即可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经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无法完全重吸收,导致溢出性蛋白尿。
四、分泌性及组织性蛋白尿
(一)分泌性蛋白尿
肾小管分泌黏液蛋白、Tamm-Horsfall蛋白等增多时可引起分泌性蛋白尿,常见于肾间质炎症、恶性肿瘤等情况,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加,超出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
(二)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被破坏后,细胞分解产生的蛋白释放入尿,或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排出增多,如肾肿瘤、肾移植排斥反应等情况下,肾组织细胞受损,释放蛋白入尿形成组织性蛋白尿,一般蛋白尿程度较轻。
五、不同人群蛋白尿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人群
儿童蛋白尿多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关,如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性肾病,起病急,大量蛋白尿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常伴低蛋白血症、水肿等,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
(二)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出现蛋白尿需警惕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除蛋白尿外,常伴有自身免疫相关表现,如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等,需完善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病程超过5-10年者易出现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早期干预控制血糖、血压等。
(四)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者
遗传性肾脏疾病如Alport综合征等,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出现蛋白尿,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后代需密切关注尿液变化,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