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肾脏疾病,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等)和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量改变、尿常规异常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和肾活检;治疗需去除病因(如停用相关药物、控制感染等)和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去除病因后可恢复,部分可能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预后与病因、病情、治疗及时与否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病因
1.药物因素:多种药物可引发,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利尿剂等。药物可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损伤肾间质和肾小管。不同药物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机制有所差异,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引发免疫反应。
2.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等,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感染病原体可直接侵袭肾间质或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肾间质炎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因素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因某些病毒感染引发,而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感染更易诱发。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导致肾间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等免疫异常情况,攻击肾组织相关成分,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不同性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有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表现。发热程度可因个体和病因不同而异,皮疹的形态也多样。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长期处于寒冷环境或劳累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的加重。
2.泌尿系统症状:可出现尿量改变,如少尿或多尿,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的程度也有轻重不同。对于有基础肾脏病史的患者,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导致原有肾脏病情的恶化,出现更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变化。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尿常规有相应的异常表现;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受损指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肾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判断。
2.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变性等典型病理改变。肾活检对于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谨慎评估肾活检的风险。
四、治疗
1.去除病因:如及时停用相关药物,控制感染等。停用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是关键治疗措施之一,对于感染导致的,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去除病因的方式和重点不同,药物引起的首先要停用相关药物,感染引起的则要控制感染。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如对于出现少尿或多尿的患者,准确判断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并进行纠正。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五、预后
大多数患者在去除病因后可逐渐恢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预后情况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而对于病因未能及时去除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往往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预后相对复杂,受多种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