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现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由暂时性因素致、程度轻且一过性,病理性包括肾脏疾病相关(肾小球源性、肾小管源性等)及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可辅助疾病诊断、评估病情预后,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警惕先天等,老年人重常见病因及护肾,有基础病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
一、蛋白尿的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现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具有屏障作用,仅允许少量小分子蛋白通过,且肾小管会重吸收这些蛋白,因此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含量极少,常规尿常规检查无法检测到或仅有微量蛋白(尿蛋白定量<150mg/24h)。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蛋白排泄增多,尿常规检查可呈现尿蛋白定性阳性或定量检测超过正常参考值。
二、蛋白尿的分类及成因
(一)生理性蛋白尿
1.成因:多由暂时性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紧张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肾血管痉挛或充血,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从而出现短暂的蛋白尿,一般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自行消失。
2.特点:蛋白尿程度较轻,通常尿蛋白定量多<1g/24h,且为一过性。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脏疾病相关:
肾小球源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大分子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例如,肾病综合征时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尿蛋白定量常>3.5g/24h。
肾小管源性蛋白尿:多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情况,尿中以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为主,尿蛋白定量一般<2g/24h。
肾间质病变性蛋白尿:肾间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影响肾小管功能时可出现蛋白尿,常伴随肾小管功能受损的其他表现,如尿浓缩功能减退等。
2.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出现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引起蛋白尿)等,此类蛋白尿常伴随原发疾病的相应临床表现。
三、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一)辅助疾病诊断
通过检测尿蛋白情况可辅助诊断肾脏疾病,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蛋白尿的性质、程度等有所不同,结合临床其他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伴有血尿、水肿等表现,同时尿蛋白以中大分子蛋白为主;肾病综合征患者除大量蛋白尿外,还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
(二)评估病情及预后
尿蛋白定量可作为评估肾脏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尿蛋白持续阳性且定量较高常提示肾脏病变较重,预后相对较差。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逐渐增加往往提示肾脏病变进展,需密切监测并积极干预。
四、不同人群蛋白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警惕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情况。儿童生理性蛋白尿相对少见,若出现蛋白尿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如进行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肾脏疾病可改善预后。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蛋白尿时更需关注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常见病因。由于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对蛋白尿的代偿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因此更要重视蛋白尿的检测,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需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护残余肾功能。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人群,本身存在累及肾脏的风险,需定期监测尿蛋白,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基础疾病进展的同时保护肾脏功能。
总之,蛋白尿是肾脏相关疾病的重要信号,通过检测尿蛋白并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