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通过尿检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指标来辅助诊断,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血尿分镜下和肉眼且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多畸形,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等对诊断有特异性,但尿检有局限性,早期可能有轻微或正常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
一、尿检中常见的与肾炎相关的指标及意义
1.蛋白尿
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损伤,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在尿常规检查中,如果发现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蛋白尿,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尿蛋白的丢失量。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0.15克,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需要考虑肾脏疾病的可能,肾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往往会明显升高,如可达数克甚至更高。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蛋白尿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时,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而老年人出现蛋白尿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蛋白尿,需要进一步鉴别是肾炎本身还是其他疾病继发的肾脏损害引起的蛋白尿。
2.血尿
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等原因可导致红细胞从血管内进入尿液,引起血尿。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来判断,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一般小于3个,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则提示可能存在血尿。肉眼血尿则是尿液外观呈血色,肾炎患者出现血尿时,红细胞形态往往会发生改变,多为畸形红细胞。这是因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经过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挤压等作用,形态发生畸变。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帮助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从而辅助判断是否为肾炎等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
在生活方式方面,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血尿,但这种血尿通常是一过性的,且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而肾炎引起的血尿往往是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的,且红细胞形态以畸形为主。对于有血尿症状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进行尿检可能会影响血尿的检测结果,需要避开月经周期进行复查。
3.管型尿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肾炎患者尿液中可能出现各种管型,如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其中红细胞管型对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它的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有出血性炎症,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颗粒管型则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损伤等情况。管型尿的出现反映了肾小管和肾小球的病变情况,通过对管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肾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儿童肾炎患者,管型尿的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病变可能对其未来的肾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对于老年肾炎患者,管型尿的存在可能提示肾脏病变的程度相对较重,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和病情监测,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权衡各种因素。
二、尿检在肾炎诊断中的局限性
虽然尿检对于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些肾炎患者在疾病早期,尿检可能仅有轻微异常甚至完全正常,这时候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项目,如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肾脏超声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一些隐匿性肾炎患者可能只有轻度蛋白尿或血尿,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尿液变化以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来明确诊断。
总之,尿检是肾炎诊断的重要初步筛查手段,但不能仅凭尿检就确诊肾炎,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