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肾组织存在炎症性病变的疾病,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药物与毒物等引发,临床表现有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等,可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肾活检等检查,治疗包括病因、对症、药物治疗,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肾炎的定义
体检发现肾炎是指通过尿常规、肾功能等医学检查,发现肾脏的肾小球、肾小管等肾组织存在炎症性病变,是一类因多种因素导致肾组织发生免疫或非免疫性炎症反应的疾病。
二、肾炎的分类及特点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常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相关,多在感染后1~3周发病,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少尿。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情逐渐进展,临床表现多样,常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有乏力、腰酸等非特异性表现。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常伴有少尿或无尿,若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发展为肾衰竭。
三、肾炎的常见病因
(一)感染因素
细菌(如链球菌)、病毒(如乙肝病毒等)感染后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炎症损伤,是肾炎常见的诱发因素。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发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肾炎。
(三)遗传因素
部分遗传性肾病(如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等)具有遗传倾向,可表现为肾炎相关的临床表现。
(四)药物与毒物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或毒物(如重金属)可对肾脏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四、肾炎的临床表现
(一)尿液异常
可出现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可呈洗肉水样)、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
(二)水肿
常见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急性肾炎患者水肿多较明显,慢性肾炎患者水肿程度可轻可重。
(三)高血压
部分肾炎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可为轻度或中度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
(四)其他表现
急性肾炎患者可能有少尿,慢性肾炎患者可能伴有乏力、腰酸等非特异性表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进展快,可迅速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相关表现。
五、肾炎的检查方法
(一)尿常规
可检测出红细胞、蛋白尿等异常,有助于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病变。
(二)肾功能检查
通过测定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情况,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
(三)肾脏超声
可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帮助判断肾脏有无器质性病变。
(四)肾活检
是明确肾炎病理类型的重要检查手段,通过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为精准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六、肾炎的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感染因素引起的肾炎,需积极控制感染;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需治疗基础自身免疫病;遗传因素相关的肾炎则需进行针对性遗传咨询等。
(二)对症治疗
水肿明显者可使用利尿剂利尿消肿;血压升高者需控制血压,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血尿、蛋白尿明显时,可根据病情使用相关药物减轻症状。
(三)药物治疗
根据肾炎的病理类型,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保护肾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患肾炎时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影响,治疗过程中谨慎选择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定期监测生长指标和肾功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现肾炎需综合考虑母婴安全,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肾功能及胎儿状况,确保母婴健康。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肾炎时需兼顾肾功能和基础疾病控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根据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