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蛋白尿是因肾脏固有细胞受损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使尿中蛋白超出正常范围,产生机制包括肾小球性(滤过膜受损致带负电荷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重吸收)、肾小管性(肾小管受损致小分子量蛋白重吸收障碍),分类有肾小球性(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相关检查含尿常规初步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精确评估量、肾功能检查了解滤过功能,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等需留意对应情况。
一、定义
肾性蛋白尿是指因肾脏固有细胞受损,致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进而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现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能阻挡大部分血浆蛋白滤出,肾小管可重吸收绝大部分滤过的蛋白质,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这一平衡被打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
二、产生机制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具有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作用。当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等因素受损时,电荷屏障被破坏,原本不能通过的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形成蛋白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因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可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肾小球性蛋白尿。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主要负责重吸收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当肾小管因感染、中毒等原因功能受损时,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这些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形成肾小管性蛋白尿。
三、分类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依据肾小球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特点,又可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等,尿中主要为中小分子量蛋白质;非选择性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较严重的肾小球疾病,尿中可出现大分子量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多由肾小管间质疾病引起,如间质性肾炎、药物或中毒导致的肾小管损伤等,尿中以小分子量蛋白质为主。
(三)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伤,可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合并肾小管损伤,或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狼疮性肾炎),尿中可同时出现大、小分子量蛋白质。
(四)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尿中排出。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中出现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导致溢出性蛋白尿。
四、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
可初步检测尿中是否存在蛋白质,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判断尿蛋白阳性程度,但不能精确反映尿蛋白量。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蛋白质含量,能更精确评估尿蛋白排出量,是判断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正常成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150mg,超过150mg则提示蛋白尿。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帮助判断肾脏病变对整体肾功能的影响。若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
五、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肾脏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多为暂时性,需与病理性蛋白尿鉴别;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肾性蛋白尿时更应警惕慢性肾病进展,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二)性别因素
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肾脏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可能有细微差别,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等可能暂时增加尿中蛋白质含量,但病理性肾性蛋白尿通常不受此类短期生活方式因素明显影响;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对肾脏的额外负担。
(四)病史因素
有肾脏基础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的患者,出现肾性蛋白尿的风险较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尿液及肾功能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蛋白尿,要警惕妊娠相关肾病,需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必要时及时就医;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谨慎排查先天性肾脏疾病等,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