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是中医指气与血两者都不足的病理状态,其表现包括精神萎靡等精神状态问题、影响脏腑功能、面色萎黄等面色肌肤问题;常见原因有生成不足(饮食因素、脾胃功能虚弱)和消耗过多(过度劳累、慢性疾病);可通过中医望闻问切评估及西医血常规等检查辅助评估,不同人群在相关表现、原因及检查时各有特点。
气血虚的表现及相关机制
气血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对精神状态的影响:气能推动精神活动,血能滋养心神。气血虚时,人常出现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头晕目眩等表现。从生理机制看,气的不足会导致推动精神活动的动力减弱,血的亏虚使得心神失养,进而出现上述精神方面的异常。例如,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气血生成能力下降,相对更容易出现气血虚相关的精神萎靡等表现;而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气血消耗增多,也易引发气血虚及相应精神状态改变。
对脏腑功能的影响:气对脏腑有温煦和推动作用,血能为脏腑提供营养。气血虚会影响脏腑功能,如脾胃功能受影响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为气能推动脾胃的运化功能,血能滋养脾胃,气血虚则脾胃运化无力。在性别方面,女性由于生理特点,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容易耗伤气血,相对男性更易出现气血虚及由此导致的脏腑功能受影响的情况;从病史角度看,有慢性疾病史的人群,长期疾病消耗会损伤气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
对面色及肌肤的影响:气血充足时面色红润、肌肤光滑。气血虚时面色萎黄、肌肤干燥、毛发枯槁。这是因为血具有营养肌肤和毛发的作用,气血虚则不能充分滋养,导致面色和肌肤出现异常改变。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紫外线照射、不注意皮肤保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气血虚导致的肌肤问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气血虚可能表现为肌肤娇嫩易受损,老年人则肌肤老化明显,与气血虚导致的肌肤营养供应不足有关。
气血虚的常见原因
生成不足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挑食、节食等会导致气血生成原料缺乏。例如,饮食中缺乏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气血生成的重要原料,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维生素B12参与细胞的代谢等过程,缺乏这些物质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在年龄方面,儿童如果挑食,容易出现气血生成原料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也易因饮食因素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脾胃功能虚弱: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气血生成。比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人群,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成受到影响。从生活方式看,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不同性别中,女性情绪波动较大,长期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引发气血虚。
消耗过多
过度劳累:长期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例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的人群,身体能量消耗大,气血消耗过多;长时间连续加班、熬夜的脑力劳动者,气血也会因过度消耗而不足。在年龄上,青壮年如果长期过度劳累,气血消耗快,更易出现气血虚;对于儿童,如果学习压力过大,也可能间接导致气血消耗相对增多,影响身体健康。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贫血、慢性肝肾疾病等会长期消耗气血。以慢性贫血为例,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影响氧气运输,导致身体各器官组织缺氧,机体为了代偿会消耗更多气血来维持生理功能,长期下去就会出现气血虚的状态。不同病史的人群,有慢性疾病史者要特别注意气血虚的发生,需要定期监测气血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调理。
气血虚的评估与相关检查(从医学角度)
中医望闻问切评估
望诊:观察面色、舌质、舌苔等。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舌苔薄白等常提示气血虚。
闻诊:听声音,气血虚者声音多低弱无力。
问诊:询问患者的疲劳感、头晕情况、饮食睡眠等。了解有无气短懒言、心悸失眠等气血虚相关症状。
切诊:切脉,气血虚者脉象多细弱。
西医相关检查辅助评估: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查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若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有贫血情况,而贫血常与气血虚相关;还可以检查肝肾功能等,了解有无影响气血生成的肝肾疾病因素等。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的人群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注意相应的特点,比如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要根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有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分析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