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由机体生理因素致暂时性程度轻24小时定量小于0.5克去除诱因可消失儿童易患,病理性分肾小球性因滤过膜受损中大分子量蛋白为主定量大于1克常见肾炎肾病等、肾小管性因重吸收障碍小分子蛋白为主常见间质性肾炎等、混合性因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有中大及小分子蛋白常见糖尿病肾病等、溢出性因血中异常蛋白多经滤过不能全重吸收常见多发性骨髓瘤等、组织性因肾组织分泌排泄蛋白入尿量少常见肾结核等。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定义及特点:生理性蛋白尿是由机体生理因素导致的暂时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后,因运动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过增多;发热时,体温升高可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及肾小球滤过膜功能;低温刺激会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蛋白尿情况;精神紧张时,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短暂改变。此类蛋白尿程度较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0.5克,当去除相关诱因(如停止剧烈运动、体温恢复正常、缓解精神紧张等)后,蛋白尿可自行消失。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功能相对不稳定,更易因剧烈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出现暂时性蛋白尿;成年人在偶发上述生理性刺激因素时也可能出现,但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生活方式上,短期剧烈运动、偶尔发热等一般生活情况引发的生理性蛋白尿,通过调整生活状态即可恢复。病史方面,既往无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多为一过性,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长期影响。
2.衍生情况:若长期反复出现类似生理性蛋白尿的情况,需警惕可能向病理性蛋白尿转变,比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未得到有效缓解,可能影响肾脏长期的滤过功能,进而引发病理性改变。
二、病理性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滤过增多且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这些疾病会使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滤过膜的孔径增大或电荷屏障受损;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是其典型表现之一,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和机械屏障严重破坏,大量血浆蛋白漏出。年龄方面,儿童患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如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成年人则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易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引发肾小球性蛋白尿。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人群,更易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可攻击肾小球滤过膜。
2.尿蛋白特点:尿蛋白以白蛋白等中大分子量蛋白为主,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大于1克。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肾小管性蛋白尿是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使小分子蛋白重吸收减少,导致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增多。常见于间质性肾炎,如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等;肾盂肾炎时,炎症累及肾小管,影响其重吸收功能。年龄上,儿童肾盂肾炎可能与泌尿系统结构发育特点及感染途径相关;成年人则可能因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等导致肾小管性蛋白尿。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等)会增加肾小管损伤风险,进而引发肾小管性蛋白尿。病史方面,有肾盂肾炎反复发作病史的人群,肾小管功能易受损,更易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
2.尿蛋白特点:尿蛋白以溶菌酶、β-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为主。
(三)混合性蛋白尿
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混合性蛋白尿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引起,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会同时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时,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混合性蛋白尿。年龄上,糖尿病肾病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育龄女性多见。生活方式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未有效控制自身免疫活动等,均易导致混合性蛋白尿的出现。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混合性蛋白尿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2.尿蛋白特点:同时存在中大分子量蛋白和小分子蛋白。
(四)溢出性蛋白尿
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血中异常蛋白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大量释放,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溢出性蛋白尿。年龄上,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血管内溶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生活方式一般与这类疾病的原发性因素相关,比如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与浆细胞异常增殖相关,具体生活方式诱因不直接明确,但基础疾病的控制对病情发展有影响。病史方面,有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易出现溢出性蛋白尿。
2.尿蛋白特点:尿中可出现异常的小分子蛋白等。
(五)组织性蛋白尿
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组织性蛋白尿是肾组织本身分泌、排泄的蛋白进入尿液中所致,一般量较少,常见于肾组织受到炎症、中毒等刺激时,如肾结核、肾肿瘤等。年龄上,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儿童肾结核相对少见,成年人肾肿瘤等情况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等可能增加肾组织受损风险,进而引发组织性蛋白尿。病史方面,有肾结核、肾肿瘤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易出现组织性蛋白尿。
2.尿蛋白特点:量一般较少,蛋白成分多为肾组织本身的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