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原发性如微小病变等、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等累及肾小球致滤过异常)、肾小管性(间质性肾炎、遗传性疾病、药物毒物损伤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影响)、混合性(肾炎后期等同时累及肾小球肾小管)、溢出性(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溢出)、组织性(肾间质疾病等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紧张致一过性蛋白尿),特殊人群中儿童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老年人因慢性病及肾衰退易现蛋白尿、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发病率高且妊娠期有相关蛋白尿、有基础病史人群风险增加、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高蛋白等易致蛋白尿需调整生活方式。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此类疾病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异常,使血浆蛋白滤过增多且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蛋白尿。例如微小病变性肾病主要是肾小球足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致使大量蛋白漏出。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肾小球引发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时,高血糖可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引起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等,导致蛋白尿;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造成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萎缩,影响滤过功能,进而出现蛋白尿。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1.间质性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间质炎症,如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间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可损伤肾小管间质),可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原本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小分子蛋白漏出增多,导致蛋白尿。
2.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家族性肾性糖尿、Fanconi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管特定转运功能缺陷,引起蛋白尿,这类疾病与遗传因素相关,有家族发病倾向。
3.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盐类等)或毒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其重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蛋白尿,例如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害肾小管,导致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增多。
三、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可导致混合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炎后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肾小管也受到累及,滤过的蛋白既不能被肾小球有效滤过控制,也不能被肾小管充分重吸收,从而出现混合性蛋白尿;此外,糖尿病肾病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晚期等疾病,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损,也会出现混合性蛋白尿。
四、溢出性蛋白尿
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但肾小管不能将其全部重吸收,导致溢出性蛋白尿。
2.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血红蛋白分子量较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后从尿中排出,引起蛋白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可导致组织性蛋白尿,常见于肾间质疾病,如急性肾盂肾炎时,肾组织炎症破坏,释放出组织蛋白;肾小管受到刺激时分泌蛋白增加,也可导致组织性蛋白尿,通常这种蛋白尿程度较轻。
六、生理性蛋白尿
1.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肾血管痉挛或充血,暂时性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一般在剧烈运动结束后短时间内蛋白尿可消失。
2.发热: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多可消失。
3.寒冷:寒冷刺激可使肾血管收缩,影响肾脏血流,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变化,引发蛋白尿,保暖后通常蛋白尿可缓解。
4.紧张:精神紧张状态下,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影响肾脏血流和滤过功能,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情绪平稳后蛋白尿一般可恢复正常。
七、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1.儿童: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可导致儿童出现蛋白尿,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患儿从出生后不久就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另外,儿童感染链球菌后引发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也较为常见,可出现蛋白尿,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有关。
2.老年人:老年人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发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可导致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这些疾病都容易损伤肾脏,进而出现蛋白尿;老年人肾组织逐渐衰退,对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一旦出现肾脏相关损伤,更易出现蛋白尿情况。
3.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特点等因素,更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从而出现蛋白尿;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的蛋白尿,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变化导致的血压升高、肾血流改变等因素有关。
4.有基础病史人群:有肾脏基础疾病(如既往有肾炎病史)的人群,肾脏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损伤,发生蛋白尿的风险增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的人群,自身免疫反应可能累及肾脏,引发蛋白尿;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长期的高血压和高血糖状态会逐步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等结构,进而出现蛋白尿,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尿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蛋白尿。
5.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蛋白饮食的人群,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小球滤过负担,增加肾小球损伤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蛋白尿;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等可影响肾脏血流灌注和代谢,损害肾脏功能,增加蛋白尿发生几率,这类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减少蛋白尿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