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炎是儿童常见肾脏疾病,广义含多种病理类型,狭义多指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病因多与感染相关,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不同类型有特殊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预后方面,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数预后良好,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预后不同。小儿护理需注意休息活动、饮食、病情观察和预防感染等,要综合诊治并重视小儿特殊护理以改善预后保障健康。
小儿肾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肾脏疾病,广义上包括多种肾脏病理类型的疾病,狭义上多指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一、病因
1.感染因素:多数小儿肾炎与感染相关,尤其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多在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炎。例如,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中,约80%以上有前期链球菌感染病史。
2.其他病原体感染:病毒(如乙肝病毒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引发小儿肾炎,但相对链球菌感染而言占比较低。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血尿:可为肉眼血尿,即尿液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也可为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血尿的出现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
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可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发现。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的屏障作用被破坏,蛋白质漏出到原尿中。
水肿:多从眼睑、面部开始,晨起时较为明显,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引起。小儿肾炎患儿水钠潴留导致体内液体增多,从而出现水肿表现。
高血压: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以及肾缺血导致肾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导致小动脉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
2.不同类型小儿肾炎的特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起病较急,上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较为典型,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头痛等全身症状。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是其四大典型表现。起病可急可缓,水肿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开始多见于眼睑,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呈凹陷性。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起病前有无感染史,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史,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检查有无水肿,重点检查肾脏区域等。
3.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明确蛋白尿程度。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等)、肝功能(如白蛋白等)、电解质等,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肾功能可能暂时受损,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肾病综合征患儿可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表现。
免疫学检查: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免疫学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有帮助;对于肾病综合征等,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等相关免疫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排除肾脏其他结构性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一般2-3周,直至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然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休息有助于减少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
饮食:急性期应限制钠盐摄入,给予低盐饮食,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儿更应严格控制钠盐;肾功能正常时,蛋白质摄入不必严格限制,但当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适当增加维生素等摄入。
2.对症治疗
水肿的治疗: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但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情况。
高血压的治疗:血压轻度升高时,通过休息、限制钠盐摄入等措施,血压多可控制;血压较高时,可使用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
3.针对病因的治疗
感染的治疗:如有链球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清除体内感染病灶,但需注意青霉素过敏等情况。对于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肾炎,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五、预后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约95%的患儿可在数月内临床治愈,少数患儿可能转为慢性肾炎,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远期预后总体较好。其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的患儿预后更佳。
2.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预后不同。微小病变型肾病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非微小病变型肾病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儿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的预后还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有关,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
六、特殊人群(小儿)护理与注意事项
1.休息与活动:小儿肾炎患儿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家长要协助患儿安排好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反复。例如,可先从室内轻度活动开始,如散步等,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奔跑、玩耍等剧烈活动。
2.饮食护理: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根据患儿水肿和高血压情况调整饮食中盐的含量。同时,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可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但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等。家长要监督患儿饮食,避免食用过咸、油腻等食物。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水肿情况,包括水肿的部位、程度等变化;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变化;监测血压变化,定期为患儿测量血压。如有异常情况,如水肿加重、血尿明显增多、血压显著升高等,应及时就医。
4.预防感染:小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如果发生感染,要及时治疗,因为感染可能会诱发肾炎复发或加重病情。
总之,小儿肾炎是儿童常见肾脏疾病,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注重小儿的特殊护理,以改善预后,保障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