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阳虚和气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区分需要分别阐述。
1.阴虚
主要是体内阴液不足。常见症状有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即手心、脚心、胸口自觉发热,还伴有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损耗阴液,或热病之后阴津亏虚,都易导致阴虚。
2.阳虚
多因体内阳气虚衰。典型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也常有冷感,还会出现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久病伤阳、年老体衰、过食生冷等,都可能引发阳虚。
3.气虚
常见症状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稍作活动后症状加剧,还会自汗,即不自主出汗,且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过度劳累等,都可能造成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