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反复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与症状询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与内镜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询问
患者多有慢性乙肝病史及肝硬化体征,如脾大、腹水,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可伴头晕、乏力、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反复出血史是重要诊断线索。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下降;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肝功能指标异常,反映肝脏合成与代谢功能受损。
3.影像学与内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直观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出血部位及活动性;腹部超声或CT检查能评估肝硬化程度、门静脉宽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部分患者需通过血管造影排查其他出血原因。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敏、奥美拉唑等,以控制出血。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活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的进展。
3.内镜下治疗
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激光等。
4.介入治疗
通过血管造影找到出血部位,进行栓塞或血管内治疗。
5.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出血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