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的相关病因包括肾脏排钠增多(如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肾外丢失钠增多(如胃肠道丢失、皮肤丢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钠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钠饮食、疾病致摄入减少),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不同病因下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和表现各有不同。
一、肾脏排钠增多相关病因
1.利尿剂使用:各类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呋塞米等)、噻嗪类利尿剂等,它们通过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过程发挥利尿作用,长期或不当使用时会使肾脏排钠增加,进而引发低钠血症。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对利尿剂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利尿剂时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更高。
2.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可导致低钠血症,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此时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紊乱,大量水分排出的同时钠也会随之丢失;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排钠调节功能异常;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存在肾小管重吸收钠等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引起低钠血症。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钠水平。
二、肾外丢失钠增多相关病因
1.胃肠道丢失: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情况可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若丢失过多而未及时补充,会造成钠的丢失增加,引发低钠血症。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发生呕吐、腹泻时更易出现钠丢失过多导致低钠血症,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处理。
2.皮肤丢失:大面积烧伤患者,大量血浆渗出,其中含有丰富的钠,导致钠随体液丢失;大量出汗且未及时补充含钠液体时,也会使钠经皮肤丢失增多,引发低钠血症。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要注重创面护理和体液电解质的监测与补充;对于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大量出汗的人群,应及时补充含钠的饮品。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病因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和调节,导致ADH分泌异常增多,使得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相对引起钠稀释性降低,出现低钠血症。老年患者本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所减退,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更易伴随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的低钠血症。
2.肺部疾病:某些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等,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机制促使ADH分泌增多,进而引发低钠血症。对于患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需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要警惕低钠血症的发生。
四、钠摄入不足相关病因
1.长期低钠饮食:一些特殊人群,如严格遵循极低钠饮食的患者,若未及时调整钠的补充,可能导致钠摄入不足引发低钠血症。老年人若因健康观念等因素长期低钠饮食,且肾脏功能有所减退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2.疾病导致摄入减少:某些疾病导致患者食欲减退,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等,摄入的钠量不足,而机体仍在不断消耗钠,从而引起低钠血症。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在营养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钠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