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高血糖引发多元醇途径激活等机制致肾脏结构功能损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有微量白蛋白尿,中期现临床蛋白尿、水肿,晚期肾功能减退等,诊断需糖尿病病史、尿蛋白及肾功能检查等,危险因素有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长病程、合并高血压等,预防管理包括控血糖血压血脂、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需控血糖,妊娠期需监测,老年病情进展快需综合考虑治疗。
一、定义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可逐渐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
二、发病机制
与高血糖引发的多元醇途径激活、非酶糖化、蛋白激酶C激活等多种机制相关。高血糖使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高血糖致肾小球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状态,逐步损伤肾脏结构与功能。
三、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此时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可发现异常。
中期:出现临床蛋白尿,表现为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多,水肿逐渐明显,多从眼睑、下肢开始出现水肿。
晚期: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伴随糖尿病的其他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四、诊断依据
糖尿病病史: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是基础。
尿蛋白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异常(如持续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男性>22mg/g、女性>31mg/g)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肾脏病理检查:可见典型糖尿病性肾病病理改变,如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有助于确诊。
五、危险因素
血糖因素: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是关键,高血糖持续存在易损伤肾脏。
病程因素: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发生糖尿病性肾病风险增加。
合并症因素: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会增加发病风险。
家族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相对更易发病。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肾脏自身生理功能减退,对高血糖等损伤抵御能力下降,发病风险高。
六、预防与管理
血糖控制:通过饮食、运动及合适降糖药物使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严格控制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
血压控制: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
血脂调整:对于血脂异常者给予相应调脂治疗,改善脂质代谢异常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
七、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相对较少,但也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长期高血糖对肾脏潜在损伤,定期监测肾脏相关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糖尿病性肾病,需在孕期密切监测血糖、尿蛋白等,保证母婴健康,合理调整孕期治疗方案。
老年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本身减退,糖尿病性肾病发生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治疗时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



